“一帶一路”給檢測認證行業帶來新機遇
2017-07-06
更加廣泛的互認、合作
到目前為止,我國已與全球30余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14份合作協議,與俄羅斯、蒙古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沙特、以色列、捷克等11個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建立了認證認可合作機制,與哈薩克斯坦、印度、印尼、波蘭、捷克等20個國家建立了合作渠道。此外,還與上海合作組織、東盟、海灣合作組織等建立了認證認可多邊合作機制。從2015年6月9日,質檢總局、國家認監委發布《共同推動認證認可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愿景與行動》并積極推進“一帶一路”認證認可國際合作互認以來,認證認可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在促進貿易便利化、助推“中國制造”走出去、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已經初具成效。
在促進貿易便利化方面,國家認監委與沙特、海灣合作委員會實現強制性認證的互認,2016年,我國認證機構頒發沙特SASO認證、海合會GCC認證證書4617張,惠及366種產品;與捷克簽署檢測認證合作協議,提升了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的便利度;與韓國簽署電子電器產品認證互認協議,相關產品減少認證成本30%以上,惠及兩國超1000億美元的機電產品貿易;與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、全球食品安全倡議組織分別簽署良好農業規范(GAP)、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(HACCP)互認協議,使我國1/3的食品農產品出口企業受益;與新西蘭、丹麥等國簽署有機產品互認協議,與比利時、芬蘭、荷蘭等國簽署肉類企業注冊與認證合作協議,鞏固了雙邊貿易互補優勢。
在助推“中國制造”走出去方面,國家認監委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共推中國高鐵走出去,推動印尼雅萬鐵路、肯尼亞鐵路等海外項目采信中國檢測認證結果,向西門子、龐巴迪等79家境外鐵路制造商頒發258張中國鐵路產品認證證書;與德國、美國草簽或簽署綠色產品認證合作備忘錄,率先開展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(IECRE),推動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成為“一帶一路”貿易新亮點;加強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認證合作,為中國-哈薩克斯坦等農業合作項目提供有機產品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服務,打造現代農業“絲綢之路”;已推薦150家肉類、水產、罐頭企業對哈薩克斯坦、蒙古、菲律賓等沿線國家出口,首次實現我國禽肉出口蒙古、伊拉克、阿富汗等國。
在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方面,國家認監委完成了17個重點國家和地區認證認可制度國別研究以及部分國家汽車、電子電器國際認證制度專題研究,開展中德、中俄等實驗室能力驗證活動,為實現國際互認奠定技術基礎;編制《“一帶一路”認證地圖》,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服務指南;舉辦了兩期“一帶一路”認證認可合作官員研修班,為14個沿線國家政府官員提供培訓,幫助印尼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認可制度,為蒙古、哈薩克斯坦等國提供認證認可技術援助,促進了質量技術基礎互聯互通。
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將建聯合實驗室
中國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10日在北京說,接下來將結合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需求、科研基礎條件與合作意愿,建設一批新的聯合實驗室。
共建聯合實驗室方面,科技部相繼支持中國―蒙古生物高分子應用聯合實驗室、中國―埃及可再生能源聯合實驗室、中國―柬埔寨食品工業聯合實驗室、中國―尼泊爾地理聯合研究中心、中國―東盟海水養殖聯合研究與示范推廣中心等聯合研究平臺。